中贸圣佳2017秋拍 | 一对难得的黄花梨夔龙纹南官帽椅
2017-12-07

本文作者:张志辉 

2750
清早期 黄花梨夔龙纹南官帽椅
Mid Early Qing Dynasty
A HUANGHUALI SOUTHERN MANDARIN ARMCHAIR 
L: 55.5cm, W: 44cm, H: 91cm
RMB: 4,000,000-6,000,000

 

在《明式家具珍赏》中,收录有一件黄花梨高扶手南官帽椅,该椅为颐和园旧藏,成套的四件之一。矮靠背,扶手前低后高,搭脑、扶手弯度甚大,整体浑圆,充满张力,让人过目难忘,王世襄先生亦认为这是一套艺术价值很高的家具。

 


颐和园藏黄花梨高扶手南官帽椅

 

这种造型的南官帽椅,属于苏作明式家具之经典制式,在民间也曾见有类似者,多为榉木制作,高档硬木制作者绝少。近日,友发来照片,又得见一对黄花梨南官帽椅,与颐和园所藏者甚为接近。特此撰文,就其造型、纹饰、工艺等问题,略阐己见,求教于方家。

黄花梨夔龙纹矮靠背高扶手式南官帽椅,座长55厘米,座宽44厘米,通高91.5厘米,属于中小型坐具。搭脑弯曲甚大,自两端往中间渐粗,形成委婉含蓄的一道弧线,势如张弓。从整体造型分析,充满弹性的搭脑使整个椅具内蕴力量,为神来之笔。搭脑的烟袋锅榫与后腿采用斜接的方式,这是一种合理而科学的取料方式,由附图可大概了解(附图1)。扶手前低后高,后端安装位置去搭脑烟袋锅榫不远,与搭脑走势贯通,S形曲线柔婉灵动,至前端烟袋锅榫处微微停顿,又与鹅脖自然衔接。如此,自搭脑经由后腿一段,再至扶手、鹅脖,气息畅通自然,柔美的曲线柔中寓刚。鹅脖退后安装,不设联帮棍,简洁空灵。

靠背板为三弯状,三攒。边框起剑脊棱,压边双线,转折干脆利落。靠背中段突出,平镶素板,以黄花梨木山水般的纹路为饰,更便倚靠。上下方两个横枨,出半榫穿透竖枨,上方横枨半榫在上,下方横枨半榫在下,加工精细,所见此类椅具基本都采用这种方式,是工匠法度所在。

靠背上段委角方形开光,沿边起打洼皮条线,内浮雕夔龙纹。两条夔龙,大者在上,小者在下,暗含苍龙教子之意。上方夔龙左向,下方夔龙右向,皆回头相顾,视觉上形成盘旋转动的效果。夔龙的身躯曲折延伸,布满开光内的空间,无明显腿足,身躯转折处饰以卷珠状小翅。龙首扁方形,C形口,眉高目扁,有独角。雕刻手法稳健,图案平地凸起,转折处圆润,宛若琢玉,是较为典型的苏工雕刻。亮脚牙板壸门曲线柔美自然,圆润的阳线至两端变化为卷草叶,一叶回卷如钩,一叶贴附牙板边缘,如衣褶般波折变化,生机盎然。亮脚牙板与夔龙纹开光,隔着中间素板遥相呼应,一繁一简,一实一虚,是官帽椅周身唯一有雕饰之处,雕刻精致而图案紧凑,是点睛之笔。

 

 

椅的座面为素混面式,其上方的压边线,收进较多,下方微敛,不设一线,转折处锋棱宛然。腿足外圆内方,有压边阳线。腿间四面装刀牙板,牙头修长,正面沿边起圆润的阳线,其他三面光素。腿间下部前装踏枨,附有素直刀牙板。管脚枨侧高后低。从整体观之,椅的搭脑、扶手,围合成一个半圆形空间;从侧面看,搭脑中段最高,至搭脑烟袋锅榫,再至扶手后端、扶手前端,逐渐从高向低倾斜;其造型特征,与圈椅甚为接近。使用功能上讲,弓形搭脑的作用是环身抱腰,扶手支撑舒展搭扶的手臂,是非常符合人机工学的设计;从设计上讲,上圆下方,上方弧线如绷弓般蕴含力量,下盘直线为主的造型语言形成挺拔刚劲的效果,形成动与静的变化。

在椅具的发展历史中,南官帽椅的出现并不久远,目前尚没有发现明代中期之前的实例,甚至也没有特别典型的南官帽椅形象出现在此前的绘画、壁画、版画等图像中。南官帽造型的源头之一,是竹制椅具的发展,竹材拐角处弯曲的做法,演变为烟袋锅榫卯结构。但是,如前所述,此对南官帽椅造型特征,更有可能是圈椅的衍变。圈椅的造型是源自“曲木抱身”的凭几和坐具的结合,此类椅具显然也延续了这一遗意。


造型蜿蜒的扶手和鹅脖围成的空间空灵而灵动,如同椅座上的一件曲线雕塑。然而从结构上分析,这个结构对受力点的牢固度要求甚高,最薄弱处自然是鹅脖与座面的交接处,无论是倚坐时承担手臂,还是不合理搬运时提拉扶手,都会形成较大的力矩,处理不当,极易损坏。制作的匠师显然早已了然于胸,鹅脖采用透榫,穿座面而出,而且是圆进方出式榫头,要比常见的闷榫牢固很多,自然无虞。明式家具的制作者们在造型塑造的同时,都注重结构的科学合理,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家具可以数百年流传至今,仍然可以正常使用。如果仔细观看,则可见此椅其他部分,凡是构件榫接处,都加以木制销钉固定,这是江南地区家具惯用的手法,俗称“关门钉”。销钉的科学使用,使得构件在榫接后更加牢靠,亦是此对官帽椅能够保存数百年而几无破损或构件丢失的原因。

这类南官帽椅还有一种做法是在鹅脖后又装联帮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黄花梨螭凤纹南官帽椅,即采用这种做法。其联帮棍将扶手和鹅脖本来甚为空灵的空间,划分为两部分,顿显琐碎,两者对比,高下立判。从结构上分析,其实纤细的联帮棍并不会提供多少力学上的支持,无疑这是一种使得白玉微瑕的做法。

 

 

如同此椅三攒靠背,中间素板,上方开光内浮雕图案,下方亮脚牙板的做法,常见于江南地区家具中,在各式矮靠背南官脑椅和圈椅中最为多见,属于经典制式。中间素板的设计,使得椅具整体素雅含蓄,上部开光多以委角方形、委角长方形、圆形、如意形为主,其内多浮雕图案,以螭龙纹、螭凤纹、夔龙纹、卷草纹等纹饰为常见,螭龙、螭凤、夔龙等多成双出现,一大一小,在开光内盘旋,具有很强的动感。亮脚牙板则多以壸门式为主,阳线或变为卷草叶状翻卷,或为灵芝耳状。

相比而言,包括颐和园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所藏的这类南官帽椅,其冰盘沿多采用上下阳线压边的素混面做法,如此椅单线素混面的做法较为特殊。其单线收进甚多,视觉上如同在椅面上又铺了一层薄垫。与这种手法近似的硬木家具见有美国加州博物馆旧藏的鸂鶒木矮南官帽椅,或为同一流派匠师所制。

此椅的夔龙纹样式,给我们提供了断代的依据。夔龙纹源自对于商周时期青铜器、玉器纹饰的模仿,是古人仿古之风的体现,在木器中大量应用,自清代康熙时期始。起初的夔龙纹造型,尚保留上古时期纹饰特征,造型古拙,着力于形态的刻画。至乾隆时期,夔龙纹更加图案化,除了头部保留外,身躯不再有规律性,只是曲曲折折的延伸,布满空间,故而又俗称为“拐子龙”,更有甚者,夔龙头部也不再刻画,成为“拐子纹”。以此判断,此椅的制作时间,应该在清代中早期,具体言可能在清康熙至清乾隆这一区间。这一时间,刚好是明式家具到达巅峰,清式家具风格逐渐出现的过渡期。

唯有黄花梨这样的硬木,才可以将这类官帽椅做的纤秀玲珑。前述扶手和鹅脖空灵秀美的结构,能够长久牢固,原因之一也是得益于黄花梨木细腻、坚硬、柔韧的木材特性。王世襄先生在论述颐和园所藏的四件此类官帽椅时,特意提到是一种“色淡而致密,与清宫旧藏的某些黄花梨家具相同,而与一般常见的纹理较粗的黄花梨有别”,此椅亦是这类材料。以今日所知,这种材料特征是纹路顺直,少结疤(即所谓鬼脸),新剖开时为深红褐色,年久形成皮壳后为黄褐色,甚至更加干白,其实这是取自海南黄花梨中的上好“二膘料”,无大材,极致密,在明末清初时期江南地区所制椅具和几案中偶有所见。

 

 

经过数百年时光,因环境的作用,岁月留痕,官帽椅表面形成了一层坚硬、细密的皮壳,其色也由原来的深沉的红褐色逐渐变为淡雅的干白色,宝光内蕴,含蓄冲淡。皮壳在近年来越来越受收藏家青睐,其所指就是因环境的干、湿、潮、热等,使得木材的纹路逐渐含蓄,整体色调趋于和谐,又在各个局部因位置的不同,或光亮,或黝黑,或干涩,或温润,有着丰富的变化。我们将家具的皮壳视同青铜器的铜锈、书画的包浆、漆器的断纹、玉器的沁色,已经成为家具审美中比较重要的一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的家具已经失去皮壳,当然并不是意味着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贬低,但是有皮壳的家具,自然是更加锦上添花了。

此对南官帽椅的皮壳,即使江南地区黄花梨家具常见的干皮壳,是水汽氤氲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上文也已数次提及此对官帽椅所具备的苏作特征,这种椅子在江苏的中北部皆有所见,暂不能将这类椅子断定为某具体地域特有。就此对官帽椅而言,审视其座面下的弯带,为苏北地区尤其是南通地区特有的柞榛木做成,则可以推测是苏北地区的所制。其发现的地区则为上海周边太仓地区的居民家中。

此对南官帽椅,设计空灵,比例恰当,尺寸小巧,做工精湛,各处榫卯交接干脆利落,弯则柔婉,直则笔挺,雕饰若琢玉,用材致密,皮壳优美,呈现出雕塑般的美感,是明式家具椅具之经典。可与此对南官帽椅参考的例子,除了前述颐和园所藏四件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所藏一对外,洪光明《黄花梨家具之美》收录有一对,2015年美国邦瀚斯秋季拍卖与2016年中贸圣佳秋季拍卖各拍出一对。这些南官帽椅造型接近,细节稍有变化,原皮壳完整保留着,唯有此对,殊为难得。

 


 

 

 

 

 

 

拍卖规则 买家指南 征集送拍 委托竞投 法律法规 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微博

微信

图录订阅

联 系 我 们


电话:010-64156669
网址:www.sungari1995.com

版权所有:©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SUNGARI 京ICP备1204900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3000792号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1101234826Y
网站建设:汉邦未来